后疫情时代:煤化工产品有望震荡中回暖
发布:维多利亚vic67浏览:13784次
5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后,化工行业陆续恢复正常生产,其重要的子行业煤化工也步入回暖通道。大部分煤化工产品开始连续反弹,市场参与度也在陆续提升。但进入7月份,部分煤化工产品价格开始出现震荡回落,行情有所反复,且震荡频次增多,再次刺激了业内神经。
对此,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尤其是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时期,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仍存,任何一个利空都可能会引发市场震荡。基于目前煤化工产品链中的主要产品已脱离底部区域,在震幅收窄、量价成交配合基本合理的基础上,短期的整理更加有利于后市行情的展开,整个产业链下半年有望在震荡中回暖。
从恐慌性大跌至修复式反弹
据河南化工网统计,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煤化工产业链中被监测的13个重要煤化工产品80%出现大幅下跌行情,个别产品如粗苯、加氢苯等价格较年初跌幅甚至超过50%,创近年新低。二季度开始,随着国内疫情陆续得到控制,这13个重要煤化工产品涨跌品种各占一半,跌势开始趋缓。至此,恐慌性大跌结束,行情止跌企稳。
5~6月份,随着下游复工复产,整个煤化工产业链产品市场连续2个月呈现上行走势。其中,5月份69%的产品价格上涨,涨幅前五位分别为蒽油、粗苯、工业萘、加氢苯、顺酐,价格分别为2300元(月底吨价,下同)、2800元、3600元、3450元、5800元,环比涨幅分别为27.8%、27.3%、16.1%、13.1%、7.4%;6月份77%的产品价格上涨,涨幅前五位分别为高温煤焦油、中温煤沥青、改质煤沥青、工业萘、蒽油,价格分别为2470元、2400元、2600元、4050元、2550元,环比涨幅分别为30%、20%、18.2%、12.5%、10.9%。
河南化工网信息负责人分析说:“从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煤化工产品链经历了一个恐慌大跌至修复式反弹的过程。但5月份和6月份产品涨幅排名显示,反弹出现了反复现象。如粗苯、加氢苯5月份价格涨幅分别为27.3%、13%,6月份则又分别下跌9.6%、13%。7月份开始,产品震荡更加频繁,甚至出现以周为单位的涨跌不一。这说明整个产业链产品行情已进入僵持调整期,价格持续反弹受阻,预计三季度行情震荡将成为常态,筑底修复或为主基调。”
行业受冲击亏损成常态
据安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爱军介绍,今年的突发疫情加之国际环境走弱等不利因素影响下,煤化工行业受到了较大冲击,亏损成了企业常态。其中,甲醇价格从年初的1800~1900元跌至1400~1500元。1~4月份甲醇均处于下行周期,至5月份以后才逐渐企稳,但现在仍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乙二醇市场受到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国内价格从1月份的5300元跌至4月份的3300元,造成企业大面积亏损。为此,以乙二醇为主要煤化工产品的河南能源集团公司4~6月份7套装置仅留1套开工,这一现象在国内整个煤化工板块已不是个例。煤化工产品中除了煤制烯烃状况尚可外,其他如煤制甲醇、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均受到冲击。
“不过,5~6月份可以看作是煤化工产品链整体修复式反弹的筑底期,进入下半年,大部分煤化工产品逐渐企稳回暖。从7月上中旬的市场运行来看,受制于下游需求增长缓慢,煤化工产品出现涨跌不一、涨跌反复的现象,如7月上旬粗苯上涨7%,洗油上涨6%,中旬则分别下跌5.5%、5.6%。虽然调整频次有所增多,但震幅明显收窄,总体成交价格仍处于回暖期。这一现象短时间内改善的可能性不大,洗盘仍会延续。”市场分析人士邵会文这样说。
成本高企或致限产保价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总体规模位居全球前列,示范或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但现代煤化工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石油价格与供应、产品产能与市场、资源配置与税收、信贷融资与回报、环境容量与用水、温室气体与减排,这些外部环境的制约都是影响我国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前疫情的突发和国际环境的复杂等不利因素,不仅严重制约着煤化工的健康发展,还大大降低了产业的经济抗风险能力。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在今年的特殊时期会出现成倍放大效应,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煤化工产品有市无价、成交僵持、底部调整周期延长等,生产企业则面临着成本高、售价低的经营困境。从市场角度来看,任何产品的运行都遵循市场规律,当前煤化工产品的相对过剩压力开始凸显,限产保价或许是今后一段时期煤化工企业必须经历的阶段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之一。[作者:刘永明 来源:中国化工报]
- 上一篇:新基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动力
- 下一篇:总书记重要讲话提振石化企业士气